当前位置: 教务首页>>教学文件>>校内文件>>正文
 
潍坊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8年06月12日 18:37  

“十三五”时期是学院全面完成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积极创建优质高职院校的关键时期,也是学院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理念、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系列方针政策,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学院发展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融合一对接”办学特色,顺利通过第二轮“山东省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以优秀等级通过“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验收,被授予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被网民评为最具网民口碑高职院校和“潍坊最具影响力大学”,总体完成了规划目标,主要标志性成就如下:

1.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全面完成三校融合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工作。滨海校区建设顺利推进,一期工程完成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校园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办学主体由奎文校区搬迁至滨海校区。新建、扩建和改建114个实训中心(车间),实验实训设备达4800余台套,实训工位数达5000余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亿元;引入“6S”管理理念,加强实训基地规范化管理,营造了真实职场环境。图书馆馆藏近100万册,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步完成,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基本完备。

2.专业建设迈上新水平。围绕地方产业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设“3+2”贯通培养本科专业和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现开设高职专业53个,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17个、中职专业22个。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临沂大学合作开设“3+2”贯通培养本科专业3个,与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等8所中等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三二连读”高职专业13个,搭建起中高本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瞄准“大、强、优、精”建设目标,分类建设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和现代农林专业群,重点建设了10个高职专业。目前有7个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3.在校生规模实现新增长。借助省部共建潍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先机,获批山东省单独招生资格高校、山东省“3+2”分段贯通培养本科生首批试点高校、山东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学校,着力创新招生宣传方式和招考形式,扩大招生规模,录取分数线连年升高,生源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高职单招生数量已占招生总数的一半,统招生最低录取分数比录取线高出180分左右,新生报到率稳定在90%以上。目前在校生总数达到21000人,其中高职阶段在校生15500人。

4.师资队伍素质得到新提升。在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同时,学院大力实施国内进修、企业锻炼、海外培训、“能工巧匠”进校园和优秀团队培育“五个计划”,优化师资结构,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成了一支德高技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93人,博士、硕士437人。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65%,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达40%,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8%。拥有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1名、省级高校教学名师7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7名。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教学大赛获奖30余项,100多人次荣获全国及省市优秀教师、省级师德标兵及“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5.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坚持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实施“产教结合、学岗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构建了“基本素质平台+专业能力平台+能力拓展平台”课程体系,推进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建立“潍坊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现有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个省级精品课程群,国家、省级、院级精品课程140门。9本教材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校企合作开发79本特色教材,建成10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承担省市级教改项目69项,1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近五年学生获得各级各类竞赛一等奖120余项、二等奖200余项、三等奖18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6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6项。毕业生以“职业素养高、上岗时间快、实践技能强”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5%

6.学生管理再创新水平。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春正能量”和“立志、修身、笃学、报国”主题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等各类活动,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投资建设了学生新媒体工作室,开办学生公共微信平台,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及职场体验;实施中高职分类管理,探索形成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教育管理模式,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大大提升。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屡获山东省委高校工委表彰,3名学生荣获“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称号。

7.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再创新业绩。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组建了11个市级工程中心和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科研立项层次逐步提高,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近五年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重大农业项目在内的市级以上科研课题350余项,开展横向合作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额920余万元,获得市级以上成果奖励166项,发表论文1170余篇。加强培训基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建成市级以上培训基地5家,创新服务项目40余项,完成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训10万余人次;组建10支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服务活动450余次,服务群众15000余人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稳步发展,实现各项服务收入2400余万元。

8.校企合作开创新天地。在学院、二级学院和专业分别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新校企合作“三级联动”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与46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固合作关系,企业捐赠资金(设备)1500余万元。校企共建二级学院2个,共建专业4 个,共建科技研发中心3个;开设订单班14个,设立12项企业奖学金。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22个,校内设立企业专家工作室9个。牵头成立潍坊市机电设备职教集团、化工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分别达到74家和80家;受省教育厅、林业厅委托,组建山东省农林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万声集团共建现代服务业学院,被省教育厅列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项目;与歌尔集团共建数控技术专业,被列为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项目。

9.对外交流与合作开辟新渠道。同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40余所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和学术交流,派出10批次学生赴国(境)外留学研修,派遣150余名教师赴国(境)外考察学习,引进外籍教师30余人次,招收留学生达70余人。积极开辟与国外院校的科技合作新渠道,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合作成立中马食药用菌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刚果(金)金沙萨大学联合开展“土壤肥力检测与技术培训”项目研究。4次承办商务部对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培训,为6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60多名,有力提升了学院国际影响力。

10.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学院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新的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学院和二级学院两级管理的体制机制。开展了“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增加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和特色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育人氛围。核定了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完成了学院《章程》制定核准工作。通过“废改立”等措施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党建工作、组织建设、全员聘任、绩效考核、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与保障、廉洁从教等方面制度文件,基本形成了以学院《章程》为核心、以配套制度为支撑、以实施细则为辅助的学院规章制度体系,为依法依规治校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证。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学院办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办学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发展理念和教育观念仍然跟不上形势发展和学院工作需要,管理效能、治理能力、办学开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服务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2.专业内涵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传统专业内涵建设距离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需求尚有距离,需要进一步加快提升内涵,实现转型、改造、升级。

3.师资队伍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专业之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优势师资力量集中于传统专业,新上专业师资力量偏弱,尚未形成满足新兴专业发展和传统专业升级改造需要的教师梯队。兼职专业教师数量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改善。

4.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滨海校区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尚有不足,教师和管理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与教学和管理需要尚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有序推进。

5.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效益不高,服务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教学改革的能力有待提升。

(三)面临形势

今后五年是学院全面发展、创建优质高职院校至关重要的时期。从总体上看,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1.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学院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的高职院校,从“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出发,主动自觉地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促进专业转型升级,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必将赢得新发展、做出新贡献。

2.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学院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联动起来,在世界范围内优化组合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必将在产业合作、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方面为高技能人才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为高职院校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思维。高职院校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快国际化进程,重视传统专业改造和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对新技术新产业的跟踪服务,必为学院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3.职业教育政策环境与学习型社会需求,为学院发展带来新机遇。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促成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更加旺盛,国家颁布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倡导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行业企业参与教育程度不断深化,产业升级需要在职人员新一轮技术更新培训,城镇化进程需要大批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这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学院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办学功能,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职业培训、技术推广、先进文化传播的基地。

4.教育资源分配格局调整,为学院发展带来新挑战。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竞争日趋激烈,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向重点院校倾斜,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成为新一轮竞争重点。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国教育市场争夺生源,都对高职院校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目前,学院正处于规模发展与内涵提升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还存在办学经费不足、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学院应立足现实与发展需要,高瞻远瞩,积极行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管理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推进学院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二、“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及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创建优质高职院校为抓手,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进一步完善“三级联动”校企合作机制和“产教结合、学岗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培育“三融合一对接”办学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和多样化社会服务。

(二)总体目标

按照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彰显学院办学特色,实现学院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双提升。到2020年,退出三年制中职教育,高职阶段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2万人;通过专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高职专业控制在50个左右;校园建筑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到1.8亿元,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150万册左右。通过五年努力,达到师资队伍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生均教学资源得到较大提升,办学实力达到优质高职院校基本标准,“三融合一对接”的办学特色更加彰显,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教研综合实力居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把学院建设成为“潍坊龙头、全省前列、全国知名”的高水平优质高职院校。

(三)基本思路

坚持立足潍坊、辐射周边、面向全省,以高职教育为主,多层次多规格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发展之路;坚持依法依规办学,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坚持内涵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树立学院职教品牌。

2.坚持特色发展。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学岗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和“三融合一对接”办学特色,合理配置资源,重点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和专业群,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3.坚持创新发展。树立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加强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方法等的创新,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与贡献度。

4.坚持开放发展。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合作,实现学院和社会双向开放、双向交流、合作共赢。充分发挥学院资源优势,主动实现对社会开放;吸纳优质办学资源,加强校企、校校合作及国际间合作,提升办学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办学实力。

5.坚持依法办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学院《章程》,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基础能力建设

1.校园建设。推进滨海校区建设,完成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包括一期综合实训楼、培训中心和校内体育馆及全部附属配套工程的建成使用,二期学生公寓、餐厅、综合楼等部分楼宇及配套工程基本建成。完善改造奎文校区陈旧设施,开发建设培训中心综合楼。分期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和文化景观建设,实现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文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2.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提质增量总体原则,以德促项目建设为核心,加强制造类、化工类等专业实训中心建设,保证实习工位总数和专业实习工位数均能完全满足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实训设施设备总体水平,积极探索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基本能够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要求相适应。到2020年,新建12个国家级或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0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创新转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新增100个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达到领先水平。

3.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统筹做好数字化、智慧型校园整体规划,加强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平台建设,建设开放、动态、丰富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构建现实校园与网络空间环境一体化和良性互动的校园信息化环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使学院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服务保障、校园文化等领域核心业务均达到或超过山东省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一类院校标准。

4.图书馆建设。完善新馆设施和功能,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优化馆藏结构,加大对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投入,建设科学规范、功能齐全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150万册(含电子图书),生均适用图书接近80册。

(二)专业建设

1.优化专业结构。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技术进步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五年制高职专业控制在20个左右,三年制高职专业控制在50个左右,新增35个“3+2”贯通培养本科专业。争取新上四年制本科专业。重点打造45个省内影响较大、23个国内影响较大的特色品牌专业。

2.提升专业内涵。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及技术进步需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植入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完成现有专业内涵提升与转型升级。重点推进与潍坊市“1669现代产业体系”相对应的品牌农业、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现代物流、创业设计、服务外包等方面810个专业建设,服务和引领地方产业发展。

3.开展新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基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新需求,以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融合为目标,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统一的人才培养方向,将人文素养、职业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新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

()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完善师德教育制度,加强师德宣传引导,健全师德考核评价,强化师德监督问责,引导教师积极争做“四有”教师。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培养提高和引进改造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实现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到4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0%,高级职称教师达到40%,且专业间结构分布合理;专任教师专业结构符合学院发展实际需求,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80%,专业课教师及专业骨干教师分布逐步趋于合理。

3.打造优秀教学团队。遴选培育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鼓励更多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继续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个计划”,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做好兼职教师队伍资源库建设。“十三五”末,每个专业培养12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56名专业骨干;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各专业基本形成德高技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新打造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23 个、教学名师46名,院级优秀教学团队20个、名师30名左右。

() 人才培养工作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深入推行“产教结合、学岗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进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融通、技能考核与岗位证书融通、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融通。

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建设,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计划,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教材和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十三五”末,新建30门左右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1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争创3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成10门以上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高职特色教材100本左右。

3.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深入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适应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引入MOOCs在线学习平台和自主开发在线教学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4.加强教学研究。坚深入开展系统性教学研究,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和信息化教学研究。提高教改项目立项和教学成果获奖层次,立项研究课题达到100项左右,争取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10项,力争实现国家级成果奖重大突破。

5.建立教学工作内部诊断与改进制度。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诊断反馈机制,注重过程诊断和专项改进。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严格教学纪律和学习纪律,抓好教风学风建设;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做好教学秩序专项整顿,加强教学督导。加大考试改革力度,加强能力考核、过程性考核和成绩管理,确保毕业生质量。加强选修课管理,提高选修课学习效果。每学年至少进行1次内部教学诊断。

6.推进信息化教学。进一步完善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优质数字资源,推动精品课程资源更新升级,完善10 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推进教学信息化技术培训与应用。积极参与国家或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支持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实行创业导师制,建立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业导师队伍。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抓好“潍坊大学生互联网+创业中心”工作,入驻创业实体不少于50家,孵化成功率不低于70%,争创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实训中心。

8.抓好学生技能竞赛。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全面提高。每学年开展一次“技能竞赛月”活动,完善大赛培训、选拔机制,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训练水平和大赛成绩。“十三五”末,参加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0项以上,其他类别技能大赛获一等奖50项以上。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1.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抓好跨专业研发团队建设,打造10个左右科研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在高层次综合性科研项目立项研发上形成优势。加强与国内高水平专家合作,形成面向各专业群的市级以上科研骨干或学术带头人20名左右。

2.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提高纵向科研项目立项层次、质量和数量,“十三五”期间市级以上立项不少于250项,争取承担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68项,争取获得市级以上成果奖80项左右。持续推进校企横向科技合作,实现立项数量和经费更大突破。五年经费到款额达1500万元。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在优势学科领域力争建设省级研发平台。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力争完成2项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3.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学院技术推广中心,出台激励制度和扶持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十三五”期间,不少于10项成果转化推广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加强校办产业的运营管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争取最大经济效益。

4.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广泛开展跨区域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做好基层干部培训、企业职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积极承担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社区居民再教育。实现年培训人员15000人次以上。

()学生教育与管理

1.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加强思政网络教育,健全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修选修并重、课内课外并举,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坚持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并重,促进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双提升。

3.加强学生教育管理。进一步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新机制、新途径,构建导向鲜明、科学规范、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培育创新思维,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职场体验活动,创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十三五”末,在校学生参加社团比例达到88%。做好资助工作,构建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校企合作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三级联动”机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动校企共建24个研发中心、共建68个专业、共建34个二级学院、共建100处左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企业新拓展教师工作站10家左右,在校内新设置56个企业专家工作室。与35个企业进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及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等改革,真正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以潍坊市机电设备职教集团、化工职教集团为载体,积极探索常态、高效校企合作模式。以省农林职教专指委为依托,积极组建山东省农林职教集团。

(八)招生和就业工作

1.创新招生工作方式。“十三五”期间,面对高中毕业生数量锐减的形势,加强招生工作组织领导,组建精干高效、专兼职结合的招生宣传队伍,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指导、考核。拓宽招生渠道、来源和录取形式,扩大招生范围,在搞好统招、单招工作基础上,尝试开展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试点等工作。扩招“3+2”贯通培养本科生,控制五年制高职生数量,逐步停招中职生。提高新生入学报到率,年平均报到率保持在90%左右。“十三五”末,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0000人左右。

2.提高就业工作质量。构建招生和就业工作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提升招生就业工作水平。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加强就业择业指导服务,逐步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长效机制。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和月工资水平。

(九)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增加10所左右对外合作院校。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力争与国(境)外高校共建46个合作办学专业。做好留学生教育工作,在校留学生达到100150人。拓展与国(境)外院校交换生项目,达到每年1020名学生到国(境)外学习。加强校际间交流互访,促进院校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学院优势专业资源,进一步做好援外项目工作。

(十)校园文化建设

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全面加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统筹规划校园建设,创造宜人校园环境,打造特色人文景观,建设绿色生态校园,构建优美大气的环境文化。以学院《章程》为核心,构建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完善“三育人”机制,打造规范高效的制度文化。以学院历史文化为基础,巩固山东名校建设成果,加大对潍职精神、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凝练、固化与宣传,形成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结合职业院校特点和专业建设需求,做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产业文化融合,积极培育内涵丰富的校企文化品牌。

四、“十三五”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思想引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注重运用理论学习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提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自觉性。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把学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培养合格人才、创建优质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上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创文明和谐、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加强党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党支部建设,抓好全体党员学习教育,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好广大教职工廉洁从教教育,杜绝腐败和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建设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和管理队伍,为学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三)强化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坚持依法治校,全面实施学院《章程》,围绕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和现代治理能力提升,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提升人才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探索和完善师生员工、群众团体和民主党派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实现形式,调动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献计出力。

(四)强化财务管理,为改革建设与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加强学院财力建设,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增加学院收入。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合理合法融资。加紧空置校区土地处置,积极筹措发展经费,“十三五”期间力争筹集3亿元左右建设经费。充分挖掘学院和社会各方面资源,积极探索校园各类资源的有偿开发和利用。积极争取政府更大的经费支持,加大经营性资产及相关产业管理力度,确保学校资产保值增值。发掘学院形象、品牌、校友等有形或无形资源,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在校成立各类发展基金。深化预算决算制度,切实做好审计监察工作,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与效益。增强资金统筹能力,依法理财,科学分配,控制支出,建设节约型学校,为实现“十三五”期间学院各项发展目标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面向未来,潍坊职业学院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全院师生员工将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全面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共同迎接潍坊职业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一条:潍坊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
下一条:潍坊职业学院章程
 
 

 

版权所有 2014 © 潍坊职业学院 鲁ICP备 05019673 号
滨海校址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央子街道汉江东一街02999号
                      邮政编码:262737 电话:0536-3083316
奎文校址 :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8029号 邮编:261041